教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语文》精品课程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4-10-19 浏览次数:3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

ZHONGDENG ZHIYE XUEXIAO YUWEN KECHENG BIAOZHUN

 

(2020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 2020年版 /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2

 ISBN 978-7-04-052623-3

 

Ⅰ. ①中… Ⅱ. ①中… Ⅲ. ①语文课-课程标准-中

等专业学校-教学参考资料 Ⅳ. ①G633.30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84889号

 

 

 

 

责任编辑 许  耘     封面设计 张  楠     版式设计 张 杰

责任校对 张  薇     责任印制   

                                                                             

出版发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  址 http://www.hep.edu.cn

社  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http://www.hep.com.cn

邮政编码 100120                         网上订购 http://www.hepmall.com.cn

印   刷                                          http://www.hepmall.com

开  本  787mm×1092mm 1/16                       http://www.hepmall.cn

印   张 3.25  

字  数 38 千字                        版   次     年  月第  版     

购书热线 010-58581118                   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

咨询电话 400-810-0598                   定   价  13.00 元

                                                                              

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物 料 号 52623-00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2008年、2009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指导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规范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加强了文化基础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期,要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精神新要求有待充实体现,反映中等职业教育育人要求的课程目标有待具体化、细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课程的设置有待完善,传统教学大纲的体例结构和内容要求也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等,必须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以下简称中职三科)课程建设。

        2014年7月,教育部启动了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本次研制工作深入总结了十多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使中职三科课程标准成为既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又对标普通高中和衔接义务教育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建立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思路

        1.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中职三科意识形态属性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课程标准研制注重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2.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中职三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共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3.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研制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特别要注重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已有基础和发展需求的了解把握,加强对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的调研,努力发现并切实面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把落实中央要求和中等职业教育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完善课程设置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关于课程设置

        1.调整“德育”课程名称并优化课程结构。将“德育”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政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将原来必修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和选修的“心理健康”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其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扩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 哲学与人生”继承2008年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基本保持不变。

        2.语文课程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并从体例、内容、话语体系等方面完成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换,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兼顾字、词、句、段、篇的组织形式。

        3.增设历史课程。历史成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安排72 学时。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细化了课程育人目标。针对现行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比较笼统、育人要求不够具体等情况,课程标准研制组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经验,结合学科特点凝练出体现课程特色育人目标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借鉴了普通高中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还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凝练、增加了“职业精神”“健全人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但在核心素养内涵与主要表现上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基本相同,重点在家国情怀中增加了“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等内涵要求。

        2.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研制组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毕业合格性考试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命题提供依据,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中职三科学业质量标准均划分为两级水平,水平1是学生学习该 课程后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水平2是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高职 院校分类考试要求。

        3.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中职三科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特别注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一是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二是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三是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语文课程设置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专题,增强针对性,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历史课程在基础模块大多数专题中突出了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专门设置了“精湛的传统工艺”专题,拓展模块开发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等示例。

        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研制是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中职三科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希望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目  录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1

(一)学科核心素养/ 1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 4

(一)课程模块/ 4

(二)学时安排/ 5

四、课程内容 ………………………………………… 5

(一)基础模块/ 5

(二)职业模块/ 12

(三)拓展模块/ 16

五、学业质量 …………………………………………18

(一)学业质量内涵/ 18

(二)学业质量水平/ 18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20 

六、课程实施 …………………………………………20

(一)教学要求/ 20

(二)学业水平评价/ 23

(三)教材编写要求/ 25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6

(五)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27

附录 …………………………………………………29

古代诗文学习推荐篇目/ 29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4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1.语言理解与运用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准确传递信息、论述观点、表明态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

        3.审美发现与鉴赏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4.文化传承与参与

        文化传承与参与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1.语言认知与积累。加强语言的感知、领会和情感体验,注重语言习得和感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2.语言表达与交流。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在真实的生活和职业情境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正确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具备适应学习与生活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素养。

        3.发展思维能力。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比较、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结合生活和职业情境,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与优劣,力求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如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探究语言现象与文学形象,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5.审美发现与体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加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

        6.审美鉴赏与评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作品,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审美鉴赏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欣赏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初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并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和美感程度。

        7.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8.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感受现代产业文化,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拓展文化视野,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懂得尊重和包容,学习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提高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

        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建构、系统设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

        (一)课程模块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由8个专题构成。

        2.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安排的限定选修内容,由4个专题构成。选修专题不少于3个,其中,专题1、专题2必选,专题3、专题4任选1个。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需要的自主选修内容,由3个专题构成。

        (二)学时安排

模块

内容

学时

基础模块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专题4

专题5

专题6

专题7

专题8

语感与语言习得(9学时)

中外文学作品选读(18学时)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8学时)

古代诗文选读(36学时)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18学时)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18学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8学时)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9学时)

144

职业模块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专题4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27学时)

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18学时)

微写作(9学时)

科普作品选读(9学时)

54

拓展模块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古代科技著述选读

中外文学作品研读

不做

统一

规定

合计

 

198

         四、课程内容

        (一)基础模块

        模块内容由8个专题构成。

        专题一:语感与语言习得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语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表现力,提升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简明连贯、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

        【内容要求】

        (1)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巩固和提高运用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能力。

        (2)根据学习目的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精选文本,通过诵读或朗读,精心揣摩,认真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通过听说结合、读写结合、勤记多背等途径,学习快速、敏锐地捕捉语言文字表达主要信息的方法,理解语义,品味情趣,领会意蕴,提高语言的敏感性。

        (4)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语感和对语言知识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扩大阅读范围,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梳理语言现象,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2)精选诵读材料,指导诵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行文思路,以及文本的语言特点、意境、风格等。

        (3)引导学生运用体验、比较、质疑、探究等方法,仔细品味语言,揣摩语境,比较推敲,领悟语言的旨趣。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创设语境,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在对话交流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5)本专题应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与其他专题中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

        专题二:中外文学作品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养。

        【内容要求】

        (1)精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欣赏作品的语言表现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获得审美体验。

        (3)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积累、丰富文学作品欣赏经验,并学会与他人分享。

        【教学提示】

        (1)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等活动。

        (2)文学作品的阅读,应侧重于审美发现与鉴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充分调动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和审美经验,逐步提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

        (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推荐文学鉴赏材料,指明鉴赏方向,指导学生聚焦审美对象,抒写审美感受;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审美体验。

        专题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内容,包括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专题学习,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水平,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增强学生适应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内容要求】

        (1)阅读当代社会常用和职业生活需要的实用类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2)阅读知识性读物类文本,如说明文、科普作品等,学习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3)阅读常用的论述类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论据恰当,具有逻辑性。

        (4)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职业生活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以及论述类文本等,体现劳动精神的文本要占一定的比例。

        【教学提示】

        (1)以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应用情境中学习职业生活常用的文本。

        (3)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新闻传媒类文本。如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以及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分析结果;推荐1个最精彩的栏目或1~3篇不同体裁的精彩文章,并说明理由。

        (4)知识性读物类文本,要求学生自主选择1篇介绍本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科普作品,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并交流阅读感受。

         (5)论述类文本,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重辨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专题四:古代诗文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要求】

        (1)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诗文,阅读并了解作品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区别古今语言的异同。

        (3)学习中国古代诗文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重点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网络平台阅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诗文,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诗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开展专题学习,梳理文化常识,增加文化积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就作品涉及的文化现象与同学展开交流和讨论,联系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

        专题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入学习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感受其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体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要求】

        (1)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佳作,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2)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理解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丰富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精神力量和语言魅力。

        (3)阅读有关革命传统的新闻、报告、演讲、访谈等实用类文本,联系思想实际和见闻,深入理解内容,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从思想的深刻性、内容的时代性、语言的规范性等角度,理解与欣赏革命传统作品。

        (2)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答疑活动,引导学生在研讨中领会写作意图,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3)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多种语文学习活动。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等活动,加深对活动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程的体认,提高学生口头交流、现场记录、文稿整理等能力和水平。

         专题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提高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内容要求】

        (1)阅读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学作品,把握其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提高阅读品位。

        (2)阅读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新成就、新成果的文章,理解文章内容,领会表达技巧,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活动。

        【教学提示】

        (1)从文体、题材等不同角度,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的学习内容。

        (2)阅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学作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作品表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3)阅读社会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实用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理清文本结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就、新成果,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可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检索,以及社会调查、读书交流、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专题七:正版书阅读与研讨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材料,获得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欣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要求】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路径,形成和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等阅读方法,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能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阅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价值的作品。可根据教材中的节选课文推选长篇作品,也可由师生共同商定阅读作品。

        (2)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认真通读全书,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和艺术构思,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课内注重阅读策略与方法指导,课外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

        (4)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解答学生的疑惑,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化见解,不以自己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专题八: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了解其特点和规律,理解、辨析媒介传播内容,培养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内容要求】

        (1)了解常见媒介的特点,培养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2)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学会辨识信息的真实性,逐步提高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培养合作、交流和反思能力。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阅读跨媒介文本,了解跨媒介的特点,以及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阅读和交流。

        (3)引导学生理解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二)职业模块

        模块内容由4个专题构成。

        专题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的作品,领悟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认识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职业精神的意义,加深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增强职业意识,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内容要求】

        (1)阅读有关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的作品,如传记、回忆录、新闻等,了解文体的基本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2)在文本阅读中,领悟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理解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3)学习写作新闻、访谈录、解说词等常用文体。

         (4)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敬业、诚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学习中,收集、筛选、整合有关信息,体会文本在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2)注意运用不同媒介,如图片、视频等,创设学习情境,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其精神品质,获得人生教益。

        (3)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风貌,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专题二: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

        本专题旨在培养学生职场应用写作,以及市场调查和策划、洽谈和协商、求职和应聘等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要求】

        (1)根据职场工作需要正确拟写相关应用文,如实习报告、实训报告、工作日志、会议记录、产品说明书、广告、协议合同,以及通知、通告、报告、请示、欢迎词等。

        (2)结合专业确定调研主题,编制调查问卷,对相关行业进行市场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和调研活动策划书。

        (3)根据特定场合、目的和对象,进行有效的洽谈和协商。

        (4)根据求职和应聘的一般过程与要求,写作适应需求、重点突出、语言简明、格式规范和体现个性的求职和应聘材料,在模拟求职和应聘中做到表达清晰、应对得体,提高在真实或模拟仿真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提示】

        (1)指导学生研习典型案例,总结有关知识,在真实或模拟仿真情境中开展言语实践。可采用语文综合实践的形式,将若干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设计学习任务,提出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可设计职场情境中的典型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形成写作能力。

        (3)市场调查和策划的教学,要指导学生根据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调查专题,制订调查计划,编制调查问卷,收集和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针对专业学习、市场调查等进行活动策划,撰写活动策划书;围绕市场调查结果,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撰写营销策划书或创业策划书。

        (4)洽谈和协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讲诚信,尚友善,在洽谈中客观陈述和交流;在协商中,摆明事实,交换意见,寻找解决问题和争议的方法,提高洽谈和协商的有效性。

        (5)求职和应聘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分析招聘岗位特点和要求,根据所应聘岗位的特点提供真实的材料,合理排序,突出与招聘条件对应的优势,制作简历,提供完整的求职应聘材料;营造求职和应聘的现场氛围,设计模拟求职和应聘活动项目,安排活动流程,指导学生分角色开展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求职和应聘能力。

        (6)教学中要相机引导学生体验职业规范的严肃性、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增强职业意识,领悟沟通交流的必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技能与技巧。 

        专题三:微写作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微写作的特点,激发写作兴趣,培养敏 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效率。 

        【内容要求】 

        (1)学习用200字左右篇幅表达具体情境中的信息传递、事务处 理、情感交流等内容,提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把握微写作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 情感的特点与方法。

        (3)在微写作中注重创意,力求条理清楚、感情真实、语言 凝练。 

        【教学提示】 

        (1)根据实际生活和表达交流的需要,明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 学习微写作。 

        (2)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与对象,从立 意、结构、表达等方面快速构思与写作。 

        (3)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表达,个性化地写作。 

        专题四:科普作品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品析科普作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释科学知识的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科学文化的魅力,认识科学精神的内涵;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求真务 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求】 

        (1)阅读反映现当代科技发展及其重大成果的科普作品,了解科普作品的基本特点,掌握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2)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 

        【教学提示】 

        (1)选择合适的科普作品,引导学生在基本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 上,重点学习科普作品的表述方式,提高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文献资料以及数字化资源等,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理清文本结构脉络、行文逻辑。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三)拓展模块

        模块内容由3个专题构成。 

        专题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及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 刻性、批判性。 

         【内容要求】 

        (1)阅读论述类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逻 辑及方法。

        (2)阅读对社会热点发表评论的文本,能分析、质疑,得出合理 的结论。

        (3)阅读文本,能多角度思考问题,阐发自己的观点,发表评论 具有逻辑性。

        【教学提示】

        (1)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引导学生阅读重要的时事评论,把握作者评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阅读时,启发学生合理质疑,培养思辨能力。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简明、论据恰当、逻辑清晰。

        (3)组织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或辩论,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质疑与反驳,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4)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的简短文本,练习写作思辨性文字。

        专题二:古代科技著述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经典的科技著述,了解古代传统工艺的精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学习古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有敬畏之心和自豪之感,并进一步积累文 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要求】

        (1)阅读古代科技著述的精彩片段,拓宽文化视野,提高阅读古代科技作品的能力

        (2)结合专业特点,选读古代科技著述如《齐民要术》《水经注》《梦溪笔谈》《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有关内容,了解先民的发现创新、发明创造,对古代工匠产生礼敬之心。

        【教学提示】

        (1)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古代科技著述的经典片段,撰写读书笔记,提高对古代科技发明的认识水平。

        (2)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关于古代传统工艺的作品,撰写读书笔记,帮助学生认识先民的创造智慧和钻研精神,得到古代科技文化的浸润。

        专题三:中外文学作品研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以正确价值观阅读与鉴赏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阅读视野,增强阅读兴趣,提高文学涵养,感受人类丰富的 精神世界,养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内容要求】

        (1)精读中外代表性作家的经典作品,把握其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选读10位左右中外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了解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了解外国著名作家 及其经典作品。

        (2)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及其相关评论。

        (3)培养撰写内容提要、形象赏析等能力,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精心阅读,仔细赏析,发表见解。

        (4)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自己喜欢的文学体裁,尝试创作短篇作品。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运用精读、略读、泛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丰富阅读体验;加强诵读,力求背诵短小精悍的经典名篇。

        (2)组织开展文学研讨活动,交流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体会。可通过举行读书报告会、文学习作展示会,表演课本剧,向各种传媒投稿或自媒体发表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成果汇报交流活动。

        (3)组织开展以“中外作家作品鉴赏”为专题的课外阅读活动, 力求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交流,有评价。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描述。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学业质量的2个水平描述如下:

水平

质量描述

 

 

 

 

 

 

 

 

 

1

 

 

 

 

 

 

 

1-1 有主动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扩展积累。能准确辨识各种场合和文本中的汉语拼音及意义,熟练运用汉语拼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进行语文学习。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能梳理和运用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培养自己的语感。能整体感知和领会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阅读总量不低于100万字。能根据学习、 生活和职业工作需要进行表达与交流。与人交流时,能耐心倾听,听完整,听明白,领会说话者表达的主要意思;说话时,做到简明、连贯,正确传递要表达的意思。能进行介绍、交谈、即席发言,写作条据、书信、总结等应用文,语言表达清晰通顺。能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反思和总结自己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改善语文学习方法。

1-2 能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筛选和提取、分析和整合,理清文本思路,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能区分事实和观点,理清主旨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在表达时,能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在言语实践中,能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选 取恰当的思维方法,通过探究语言现象,理清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意识;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同时,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能有自己的心得,并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能根据文体特征,理解其基本内容,领会作品简明、准确的语言特点。在言语实践中,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1-4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理解文化的意愿和学习汉字汉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能对语文课程涉及的文化常识、文化现象进行梳理,背诵、默写课本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感受和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增加文化积累。能主动积累优秀古代诗文,梳理文本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增强文化自信。能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识别并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自觉抵御外来不良文化。通过文本学习和社会实践,了解我国从古代农耕文化到现代产业文化的变迁,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2

 

 

 

 

 

 

 

 

2-1 阅读兴趣广泛,进一步积累语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优秀诗文,诵读时能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学习,快速阅读和浏览多种材料。能凭借语言知识和语感,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文本。能用精读方法阅读文本,筛选出其中的重要信息,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概括主旨,体会语言特点。阅读总量不低于120万字。能快速理解说话者话语中的关键信息。能根据场合 及交流目的,借助恰当的语气、态势语言增强表达效果。能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有效地进行答询、洽谈、协商、讲解、采访、辩论,写作广告、说明书、纪要等应用文,尝试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类 作品,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运用相关语言知识和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修改和完善文章。在言语实践中,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2 能准确概括文本的观点,分析并解释主旨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评价文本的基本倾向;能进行比较阅读,辨识、筛选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并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能根据语境分辨语言材料的细微差别,理解重要语句中隐含的信息;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具有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综合运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并能结合生活经验,正确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在表达时,力求概念 准确,判断合理,推理具有逻辑性,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 言流畅。在言语实践中,能独立思考,并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2-3 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能掌握和运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作品,整体把握内容脉络,欣赏艺术构思和作品特色,陶冶情操;能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品味语言,赏析内容和形式的美,鉴别语言文化现象;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表现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精神的作品中,感受和体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之美,并在言语实践中,结合专题学习内容感受劳动之美、职业生活之美。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

2-4 具有主动积累和梳理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能比较、分析作品中古今中外文化现象与文化观念。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阅读与表达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展开讨论,有根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表达中运用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能积极参与当代语言文化实践活动,吸收先进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在言语实践中,结合专业特点了解和体验现代企业文化。能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专题学习,增强文化自信,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水平1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是毕业 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水平2是参加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学生应该 达到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要求

        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坚持语文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整体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并完整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4个方面的内涵、表现及其相互关系。要树立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整体把握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加强模块之间的衔接和整合。要提高语文课程开发、设计等专业能力,实现与课程的同步发展。

        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而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3个方面素养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理解与运用。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3.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强化关键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都能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3个模块的内容基本涵盖学生学习、生活 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语文综合实践的形式组织教学,有意识地加强课程内容与专业教育、职业生活的联系和配合,重在实践与应用。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等课程内容的学习,要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职业理想,涵养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古代诗文选读”等专题要注意融入职业道德、职业修养教育,增强职教特色。

        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教师要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结合专业特点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教师要创设与行业企业相近的教学情境,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要推行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5. 提高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有效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要引导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开展基于网络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要运用网络和多媒体丰富教学方式,注重信息化资源的筛选与组织,创设更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辅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根据互联网的交互性和资源共享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改善师生的互动方式,打破传统教学单纯以语言传递信息和以课堂为唯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教材的过度依赖,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应适应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环境,不断思考和探寻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二)学业水平评价

        1.学业评价

        (1)评价目的

        学业评价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内在的学习品质。语文学业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要着眼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围绕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具体的学习情境和积极的言语实践中,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2)评价原则

        导向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体性原则。对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各环节作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全面准确地判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发展性原则。立足学生成长和进步,动态地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主体实施多元化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建构学习与评价的共同体,全面评价学生学业成就

        (4)评价方式

        要立足学生发展,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可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全面评价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要为学生建立语文学习档案,收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类材料,如测试试卷、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文学作品、个人反思日志和小组研讨成果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形成多样化的成长记录。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5)评价结果

        对学生学业评价结果的衡量,应严格依据语文学业质量的2个水平进行认定。这是学校评定学生学业水平的基本依据,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主要依据,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重要参考。

        2.考试命题

        (1)考试目的

         学业考试是衡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能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业考试要发挥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2)考试命题原则

        思想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境性原则。命题要注重创设各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综合性原则。命题要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倡导综合性的测试方式,设置有内在联系的、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3)考试命题思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反映出来。考试、测评题目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 内容。

        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4种类型:职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在专业学习及职业生活中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个人生活情境,指向学生独立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阅读作品体验丰富的情感;社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设计典型任务。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和组织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留有足够的空间。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要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可命制侧重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反映其富有创造性的、生成性的学习成果。 命题指向。阅读与欣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分析推理、整合诠释、欣赏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介绍说明、解释分析、应对交流等内容;语文综合实践侧重考查在不同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解决问题,以及评价反思、发现创新等内容。

        (三)教材编写要求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拓宽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3.教材编写要遵循规律,注重学生发展

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要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教材编写要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改变知识本 位、以语文知识点组织课程内容的编写思路。编写的专题要容量适当、形式多样,突出学科认知、个人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易教利学

选文要文质兼美、格调向上、健康明快,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既有脍炙人口、久经检验、素有定评的经典作品,又有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变化、新成果的优秀作品。选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言语经验,难易适度,易教利学。

        6.教材编写要加强系统设计,发挥整体功能

要注重各模块目标、内容和要求的相互衔接,层层递进。要充分发挥选文的重要作用,安排精要、好懂、管用的语文知识,少而精地安排注释和富有启发性的练习,注意选文与知识、注释、练习等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升整体育人功能。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纸质资源

        纸质资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辅助材料等。学生学习辅助材料要具有针对性和适度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提升思维品质及职业素养;教师教学辅助材料要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

        2.数字化资源

        教师要积极开发与利用经过数字化处理,可在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激发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推广开放共享、优化配置数字化资源的经验。

        3.生活资源

        教师要积极开发与利用与学生成长相关联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要特别注意利用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等资源。

        4.地域特色资源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检索,以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俚语,以及本地区特色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尝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学习资源,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五)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机构负责本地区课程标准实施的规划与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学校规范办学的指导。通过监测、抽查,以及组织对毕业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调查评估等措施,加强对语文课程的统筹管理,并及时反馈各类数据,提出改进要求。要加强对语文课程质量的跟踪,有条件的地方,可统一组织开展学业考试。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制订语文课程实施计划进行监测督导,建立和规范信息公开制度,健全课程管理和反馈机制,提高服务效能。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根据语文课程实施的需要,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各类培训与研修,切实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努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围绕课程标准的实施,指导学校制订语文课程实施计划,对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科研活动,如开展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专题研讨,组织研究课等,帮助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专业发展。要服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2.学校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

学校要制订语文课程实施计划,严格教学管理,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根据需要自主开设拓展模块。立足学校实际,健全教研制度,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课程标准,确保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有部署,有落实,有成效。

        3.地方与学校要推动行业参与语文教学改革

        要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语文教学改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开展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才质量评价,共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附 录

 

古代诗文学习推荐篇目

 

一、古代诗词(30首)

1.静女                                          《诗经》

2.国殇                                          屈  原

3.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4.短歌行                                        曹  操

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6.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8.山居秋暝                                      王  维

9.蜀道难                                        李  白

10.将进酒                                       李  白

11.燕歌行                                       高  适

12.登高                                         杜  甫

13.兵车行                                       杜  甫

14.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15.李凭箜篌引                                   李  贺

16.过华清宫(其一)                               杜  牧

17.锦瑟                                         李商隐

1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19.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  殊

20.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21.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

22.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2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24.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25.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26.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  游

2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28.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29.窦娥冤(【正宫】【滚绣球】)                     关汉卿

30.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二、文言文(20篇)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2.公输(子墨子见王)                             墨  子

3.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4.庖丁解牛                                     《庄子》

5.劝学                                         《荀子》

6.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7.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8.鸿门宴                                       《史记》

9.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10.过秦论(上)                                 贾  谊

11.苏武传                                       班  固

12.兰亭集序                                     王羲之

13.张衡传                                       范  晔

14.陈情表                                       李  密

15.师说                                         韩  愈

16.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7.六国论                                       苏  洵

18.赤壁赋                                       苏  轼

19.项脊轩志                                     归有光

20.登泰山记                                     姚  鼐

 

 

 

 

 

 

 

 

 

 

郑重声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出版权。任何未经许可的复制、销售行为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读者误用盗版书造成不良后果,我社将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社会各界人士如发现上述侵权行为,希望及时举报, 本社将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反盗版举报电话 (010)58581999 58582371 58582488

反盗版举报传真 (010)82086060

反盗版举报邮箱  dd@hep.com.cn

通信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事务与版权管理部

邮政编码 100120

 

 

 

 

 

 

 

 

 



版权所有归台前县职业高中 台前县实验中学所有 豫ICP备12000006号 豫公网安备 410411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