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语文》精品课程教学指南

发布时间:2024-10-19 浏览次数:2

 

 

    目    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1

三、教学内容 …………………………....…….……………… 4

四、教学时间分配 ………………………....………………… 8

五、教学建议与考核命题 ………………………………… 10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精品课程教学指南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4 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1.语言理解与运用。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准确传递信息、论述观点、表明态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 

       3.审美发现与鉴赏。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4.文化传承与参与。 

       文化传承与参与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 4 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1.语言认知与积累。加强语言的感知、领会和情感体验,注重语言习得和感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2.语言表达与交流。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在真实的生活和职业情境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正确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具备适应学习与生活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素养。 

       3.发展思维能力。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 直觉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比较、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结合生活和职业情境,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与优劣,力求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如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探究语言现象与文学形象,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5.审美发现与体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加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 

       6.审美鉴赏与评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作品,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审美鉴赏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欣赏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初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并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和美感程度。 

       7.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8.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感受现代产业文化,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拓展文化视野,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懂得尊重和包容,学习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提高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模块内容由 8 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入学习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感受其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体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内容和要求:

       1.感受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伟 大抱负,理解延安军民、冀中人民、江姐及其狱友们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汲取精神力量,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2.悟诗词借助意象抒发情感的作用,把握散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感受小说的诗意之美,体会剧本语言的表达之妙。

       3.理解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内容的时代性、语言的规范性等,提升鉴赏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能力。

       第二单元  中外文学作品选读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养。 

       具体内容和要求:

       1.理解本单元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领会作家的深刻思想深邃智慧,温润心灵,启迪心智。

       2. 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欣赏散文情景融的意境美与象征手法的作用,领悟小说情节安排、人物画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3. 根据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特点,从形象塑造、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赏析,感受文学作品丰富的意蕴和艺表现力,获得审美体验,提升文学素养。

       第三单元  古代诗文选读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体内容和要求:

       1.学习本单元古诗文名篇,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倾听古代劳动者的心声,感受将士们同仇敌忾的豪情,理解柳宗元提出的治国养民主张,领会苏轼对生命的感悟与人生态度,体悟蒲松龄对受迫害的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认识古代文化的价值,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体会不同作品写作手法的独特之处,了解《诗经》重章叠句、赋比兴等手法,欣赏词作情感抒发的特点和语言表达艺术,把握寓言体传记散文因事明理和人物塑造的特点,感受志怪小说的奇幻色彩。

       3.正确诵读所选课文,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根据语境辨别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常识。

       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材料,获得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欣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内容和要求: 

       1.阅读《平凡的世界》全书,了解1975-1985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历史性的巨大变迁,以及小说展现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感受一代青年不甘平庸的奋斗精神,领悟改革的艰难和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2.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把握主要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奋斗历程,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领悟作品主题。

       3.品味小说质朴感人的语言,感受其中蕴藏的力量与感动,获得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体验。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提高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内容和要求: 

       1.学习本单元纪实性文章,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领会焦裕禄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先进模范人物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格,把握时代脉搏,坚定民族自信。

       2.掌握通讯、报告文学的立场和视角,学习根据题旨精当选材、布局谋篇的基本方法,体会典型事例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提升新闻纪实类作品的阅读素养。

       3.培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关心社会现实的习惯,了解新时期中国人民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突出贡献,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第六单元  古代诗文选读

       本单元亦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积累经典语句,了解儒家、墨家、道家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体会课文叙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体内容和要求:

       1.了解本单元课文中体现的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思考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认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2.梳理课文思路,体会课文叙事说理的多样化技巧,感受不同形式诸子做文的表达风格,把握诸子散文不同发展时期的文体特点。

       3.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第七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内容,包括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专题学习,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水平,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增强学生适应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具体内容和要求:

       1.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领悟其探析本质、获取真知的科学与理性精神;理解实事求是新文风、“拿来主义”文化观、重复与变化艺术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习观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2.把握课文阐述观点的基本思路与结构层次,领悟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掌握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感受科学思维与理性思辨的逻辑力量。

       3.理解实用性文章的针对性特点;能运用所学观点及其思路、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观察、辩证思考和理性评析,提高思维品质;力求在日常表达交流中严谨立言,说清事理,以理服人。

       第八单元  语感与语言习得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语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表现力,提升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简明连贯、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 

       具体内容和要求: 

       1.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初步认识不同语体的语言特点,探索语言的运用规律,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把握诵读方法和技巧,通过诵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行文脉络和文本的语言特点、意境风格,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3.细读文本,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提高得体表达的能力。

       4.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语感和对语言知识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 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时间分配

       本模块教学总时数为 70 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以下课时分配表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时间分配表:

章    节

课时

课时小计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

2

6

《风景谈》

2

《荷花淀》

2

第二单元

《雨巷》

1

 

12

《我愿意是急流》

1

《荷塘月色》

2

《灯》

2

《林黛玉进贾府》

4

《最后一片叶子》

2

第三单元

《伐檀》、《无衣》

2

 

8

《种树郭橐驼传》

2

《念奴娇赤壁怀古》

2

《促织》

2

第四单元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8

8

第五单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2

《国家的儿子(节选)》

2

第六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12

《寡人之于国也》

2

《劝学》

3

《公输》

2

《庖丁解牛》

2

第七单元

《反对党八股(节选)》

2

10

《拿来主义》

2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

《师说》

4

第八单元

诵读

2

8

品味与鉴赏

2

理解与表达

3

合计

70

70

 

       五、教学建议与考核命题

       (一)教学建议

       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坚持语文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整体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要认真 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并完整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4 个方面的内涵、表现及其相互关系。要树立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的教学理念,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整体把握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加强模块之间的衔接和整合。要提高语文课程开发、设计等专业能力,实现我与课程的同步发展。 

       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而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3个方面素养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理解与运用。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3.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强化关键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都能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 3 个模块的内容基本涵盖学生学习、生活 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语文综合实践的形式组织教学,有意识地加强课程内容与专业教育、职 业生活的联系和配合,重在实践与应用。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 力的同时,自然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如“劳模精神工匠精 神作品研读”等课程内容的学习,要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职业理想,涵养创新务实的职业 精神。“古代诗文选读”等专题要注意融入职业道德、职业修养教育, 增强职教特色。 

       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教师要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 外的界限,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结合专业特点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教师要创设与行业企业相近的教学情境,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你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要推行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可以创新思维。 

       5.提高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 应用,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有效整 合语文学习资源,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要引导学生扩大知识视野, 开展基于网络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 综合实践等活动。要运用网络和多媒体丰富教学方式,注重信息化资 源的筛选与组织,创设更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辅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根据互联网的交互性和资源共享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与 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改善师生的互动方式,打破传 统教学单纯以语言传递信息和以课堂为唯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帮 助学生摆脱对教师、教材的过度依赖,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 应适应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趋势,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环境,不断思考和探寻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 文教学新模式。

       (二)考核命题

       1.考试目的。 

       学业考试是衡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能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嗯力。学业考试要发挥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2.考试命题原则。 

       思想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 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境性原则。命题要注重创设各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性原则。命题要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倡导综合性的测试方式,设置有内在联系的、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3.考试命题思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反映出来。考试、测评题目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 4 种类型:职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在专业学习及职业生活中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个人生活情境,指向学生独立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阅读作品体验丰富的情感;社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 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设计典型任务。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和组织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留有足够的空间。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要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可命制侧重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反映其富有创造性的、生成性的学习成果。 

       命题指向。阅读与欣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分析推理、整合诠释、欣赏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述阐释、介绍说明、解释分析、应对交流等内容;语文综合实践侧重考查在不同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解决问题,以及评价反思、发现创新等内容。 

 

 

 

 

 



版权所有归台前县职业高中 台前县实验中学所有 豫ICP备12000006号 豫公网安备 410411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