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语文》精品课程考试试卷

发布时间:2024-10-20 浏览次数:0

 

《语文》精品课程考试试卷

 

 

目    录

 

一、期中考试试卷 ……………………………………………… 1

 

二、期末考试试卷 ……………………………………………… 9

 

 

 

 

 

《语文》基础模块(上)

期中考试试卷

 

专业                                      班级                              姓名                           

…………………………密……………封……………线…………………………

(本卷满分100分,完成时间9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机动车限号的措施,可以使郑州的空气更加清新。

B.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C.遭遇了这样的挫折,同学们都有些泄气,连一向沉得住气的班长也难免没有同样的情绪。

D.他渐渐地爬起来,吃力地向前走去。

2.“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句词里的“膏粱”指的是(    )

A.膏药和高粱                                      B.肥肉和精米

C.膏药和高粱,指身体不好的人。     D.肥肉和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3.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南方科技周刊》记者采访年届九旬的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屠老,请问您芳龄?”

D.退休多年的老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跨部门的密切协作。

B.“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中作者写到,有人对袁隆平提出的观点予以嘲笑,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

C.袁隆平认为目前杂交水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年年制种,不利于推广。

D.“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这句话表现了袁隆平不慕名利、团结协作的优秀品格。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家都说制药厂的王厂长是我们县的第二首富,你相信吗?

B.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运输方式,成都地铁建设随着有序推进,即将竣工的六号线将会有效缓解成都交通拥堵的状况。

C.为了做好先进个人的宣传报道工作,我们了解了许多张书记扶贫济困的动人事迹。

D.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技术人员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

6.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何罪之有(判断句)        B.居则曰:“不吾知也。”(倒装句)

C.用心一也(判断句)           D.可使有勇(省略句)

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

B.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C.他不但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

D.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8.下列选项中,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奋土当年万户侯。

B.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

C.不稼不樯,胡取禾三百廛兮?

D.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科敛(liǎn)      巷陌(mò)          纶巾(lún)           恩荫(yìn)

B.惭怍(zuò)      酹江月(lèi)     迂讷(nè)            藁葬(gǎo)

C.审谛(dì)        啜泣(chuò)         早生华发(fā)      裨益(bì)

D.猾黠(xiá)      竦立(söng)         觇视(zhān)         狩猎(shòu)

10.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B.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C.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D.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儿进步了。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

11.第五部分(8-11段),拜见贾政未遇,看了                ,听王夫人讲述                        。

12.昆山玉碎风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1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一尊还酹江月。

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写诗人送别友人时长久怅望、依恋不舍的句子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是伫立远望,表达对朋友归京的依恋不舍:“                                                                        。”

三、阅读理解(每题21分,共42分)

15.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①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的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③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打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阵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④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1.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               

2.北方秋天的特点:清、                               与南方秋天的特点:草木凋零慢、                 、天色淡、                 、少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其作用是                                   。

3.分析画线①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表达作者的                             感情。

4.读文中②和③处,分析回答问题。

(1)文段②处,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仰视            天空,俯视             牵牛花,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天的美融合在蓝天白云之中。

(2)用形容色彩的词语描写文段②中:“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               的秋草”。

(3)文段③处,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作者用了                              多种感觉来描写景

物,文笔细腻,饱含深情。

A.听觉  视觉  嗅觉  触觉         B.触觉  听觉 视觉 嗅觉

C.视觉  听觉·嗅觉  触觉         D.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5.文中画线④处的“都市闲人”是指                

A.上流达官显贵          B.平民           C.文化人士

6.选文通过对北平秋景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画面优美,感情浓烈。五种平常景物:小院晨观,                              ,               ,               呈并列结构。作者若没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行云流水般的文字。

16.阅读《反对党八股》选段,回答下列题目。

       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作比喻,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党八股形象地、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了。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党八股文章的要害,在于写文章缺乏针对性,其危害是使群众见了“就摇头”,让幼稚的人受到“坏影响”。

C.为了增强文章的论证力量,作者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一篇简短而有力的演说为例,说明战争时期更需要简短精粹的文章。

D.作者对文章的长短好坏进行了具体分析,继而进一步阐释了文章的关键在于“言之有物”的道理。

2.请解释“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一句中“瘦”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可能给中国语言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意说明。

 

 

4.选段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上文,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四、作文(每题30分,共3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调查显示,10年前,年轻人择业更倾向于“教师”“医生”“警察”“建筑工人”“手工业者”等传统职业。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传统职业没有发展前景,赚钱少,工作累。他们更青睐网络主播、电子竞技运营师、密室NPC、收纳师、调饮师等新兴职业。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95 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材料二】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思考》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过得完美。”

以上关于“择业”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700 字。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语文》基础模块(上)

期末考试试卷

 

专业                                      班级                              姓名                           

…………………………密……………封……………线…………………………

(本卷满分100分,完成时间9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每组括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难问题)

B.圣人无常师。(常:永久的)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一步)

D.弃甲曳兵而走。(曳:摇动)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危机,建设成更为强大的国家。

B.班级篮球赛失败,同学们都有点儿泄气,连一向沉稳的班长也不可避免地不带有这样的情绪。

C.努力学习基础课后,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培养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D.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3.《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4.选出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跨部门的密切协作。

B.“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中作者写到,有人对袁隆平提出的观点予以嘲笑,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

C.袁隆平认为目前杂交水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年年制种,不利于推广。

D.“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这句话表现了袁隆平不慕名利、团结协作的优秀品格。

6.下面加点的词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耻相师  ②则群聚而笑之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孔子师郯子

⑤小学而大遗  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吾从而师之

⑨吾师道也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①⑧/②③/⑤⑥⑦/④⑨⑩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        D.①③⑤/④⑧/②/⑥⑦⑨⑩

7.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端详    寒喧    梳装打扮    毛骨悚然

B.艾蒿    逶迤    郑重其事    一如既往

C.萧索    慰藉    诚惶诚恐    搬师回朝

D.雾霭    炫耀    苍海桑田    贻笑大方  

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谦卑的事物,往往能够展示单纯和美好。如蚂蚁,                ;如小草,               ;如游鱼,               。 

①用慵懒诠释自由   ②用团结体现力量   ③用起伏对抗风暴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②①③

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朝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guò)         携带(xié)         脸颊(jiá)             峥嵘(zhēng)

B.空白(kòng)       阻遏(yè)          荒冢(zhǒng)       翔实(xiáng) 

C.颓唐(tuí)          蓬蒿(hāo)        悼念(dào)           诬告(wū)

D.荇藻(zhǎo)      绛紫(jiàng)      聆听(líng)           脱缰(jiāng)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1.《诗经》中的诗,都是当时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                          、            三大部分。

12.延安整风运动               年开始。

13.“说”是古代论说词的一种,可以先                  ,也可以夹                   。如《马说》、《爱莲说》等。“师说”即“说师”,意思是                   。

14.孙少安的第一桶金是                  挣到的,此后他开办了村里的第一个工厂——砖窑厂,扩大再生产后因经营不善倒闭,再次贷到款后走上红红火火的道路,后来又承包了乡里的大砖厂。

15.                              ,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并序)》)

三、阅读理解(每题22.5分,共45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阳关曲·中秋月①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熙宁十年(公元 1077年)二月,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七年后相聚,于中秋作此词。

1.词中“银汉”“玉盘”各指什么?

 

2.词中“不长”“何处”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让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1.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呼应小说开头的“木石前盟”,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B.照应前面黛玉“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说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C.突出宝、黛之间心灵相遇,感情默契,为后面描写他们坚贞的爱情埋下伏笔。

D.表现宝玉口齿伶俐,善于讨女孩儿的欢心。

2.关于读书问题,黛玉回答贾母是 “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是“不曾读”,前后为何不同。(    )

A.黛玉怕宝玉考她,不敢在他面前说读过《四书》,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

B.黛玉从刚才贾母的话中得知贾母不主张女孩儿多读书,便改了口,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

C.反映黛玉细心机敏,善于随机应变。

D.是为了讨好宝玉,因为她知道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说明她机敏聪慧.

3.宝玉给黛玉取字的情节表现什么?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反对封建观念,追求男女平等。

B.他对黛玉颇有好感。

C.为追求黛玉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D.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

4.宝玉说“除《四书》外,杜撰得太多”,说明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正确的说法是(    )。

A.说明宝玉对《四书》是尊重的,不敢有所违抗和不满。

B.说明宝玉对封建文化的不满和他的叛逆性格。

C.说明宝玉对非正统文化是全盘否定的,表现他守旧、保守的思想态度。

D.说明宝玉的幼稚无知,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四、作文(每题30分,共3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规划人生呢?

       叶嘉莹的《什么是好诗》启发我们: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那些美丽的字,也不是把别人诗中漂亮的字搬过来,而是要找到适合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字。

写诗是这样,规划人生也是这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版权所有归台前县职业高中 台前县实验中学所有 豫ICP备12000006号 豫公网安备 41041102000018号